中国专家超30万人研究:抑郁症为何要积极治疗?这类人痴呆症风险升高超50%!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痴呆症可加剧个体认知障碍并引起死亡风险的升高,目前痴呆症已经成为主要且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截至目前为止,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显著延缓痴呆症的进展,因此基于可调控风险因素对痴呆症进行预防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抑郁症是痴呆症的一种可调控风险因素。通过不同有效措施(如药物疗法或心理疗法等)对抑郁症进行治疗,或能间接降低后续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但与此同时,目前研究尚未证实心理治疗与后续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而抑郁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是否能降低后续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也并不一致。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教授团队在学术期刊《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基于30余万人群队列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抑郁症可增加老年人群近51%的痴呆症发病风险,而未积极治疗的人群痴呆症的风险也显著高于积极接受治疗的人群。
论文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群会出现不同模式的抑郁症状。此外,由于抑郁症常常会反复发作,形成不同的病程,因此传统的单个时间点的抑郁症状评估或许并不适用于抑郁症患者的长期健康结局分析。
先前相关研究提示,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因抑郁症状病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前这项研究基于大规模人群队列,对抑郁症病程、抑郁症治疗方法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当前团队将抑郁症按照病程变化,分为了症状持续严重、持续温和、进展和缓解四种。
分析共纳入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354313例受试者(50-70岁,平均年龄为60.1岁),其中189440例(53.5%)为女性。在中位随访11.9年期间,共有4493例受试者被诊断为痴呆症,其中2074例为阿尔茨海默病、1052例为血管性痴呆、其余1367例为其他类型的痴呆症。
这3种病程变化与痴呆症风险显著相关
共有46280例受试者在基线时被诊断为抑郁症,其中725例在随访期间出现痴呆症。根据不同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人群痴呆症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51%(HR=1.51;95%CI:1.38-1.63;P < 0.001)。
根据2000年-2010年共11年期间的抑郁症诊断记录,46280例抑郁症受试者的病程被分为四种不同的情况:
进展:3462例(27.7%),指抑郁症程度加重或两年内新发抑郁;
缓解:3578例(28.7%),指抑郁症程度减轻或痊愈;
持续严重:2281例(18.3%),指严重抑郁持续2年及以上;
持续温和:3159例(25.3%),指轻度或中度抑郁持续2年及以上。
分析发现,与非抑郁症组受试者相比,病程为进展、持续温和、持续严重的抑郁症受试者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分别显著升高195%、98%、79%,而在抑郁症缓解的受试者中并没有观察到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图片来源:123RF
积极治疗抑郁症有助于降低痴呆症风险
在46280例基线时被确诊为老年抑郁症的受试者中,22128例受试者接受了抗抑郁治疗。其中14695例(32%)仅接受了药物治疗;2151例(5%)仅接受了心理治疗;5281例(11%)既接受了药物治疗又接受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中位治疗时间分别为9.5年和5.0年。
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未接受治疗的受试者而言,接受抑郁症治疗的受试者痴呆症的发病风险显著更低(HR=0.69;95%CI:0.62-0.77;P < 0.001)。其中接受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痴呆症风险降低最为明显,降低幅度达到38%(HR=0.62;95%CI:0.53-0.73;P < 0.001)。
分析结果还提示,只有在持续温和与进展的抑郁症病程中采取抗抑郁治疗才能预防痴呆症的发生。而心理治疗在降低痴呆症发病风险方面的作用在以下这三类人群中最弱:
男性;
学历较低人群;
年龄<60岁人群。
此外,无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还是两者联合治疗,尽管可以有效预防血管性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症,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种类的痴呆症发病机制不同。
小 结
总体而言,当前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抑郁症病程进展或持续严重/温和的人群痴呆症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此外,接受治疗(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相较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同样降低近31%。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Biological Psychiatry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参考资料
[1] Liu Yang et al, Depression, Depression Treatments, and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54,313 Participant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22). DOI: 10.1016/j.biopsych.2022.08.026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点赞,在看,传递医学新知